動物圖案的畫石作品 秦淮區文化局供圖
  南京特色的“立體”銅雕
  秦淮區文化局供圖
  已有200多年曆史的竹鎮手獅舞重新煥發生機。資料圖片
  中馬燈:岳飛對陣金兀術。高曉平 攝
  化為佛像的石匠棲霞區文化旅游局
  5月底,“第三批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入選名單公示,名單中新增市級名錄27項、擴展名錄為8項,內容涵蓋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工藝美術、傳統戲劇、傳統醫葯、民俗等多個方面。這份名錄將一批鮮為人知的民間非遺挖掘出來:例如秦淮的銅雕、畫石,六合的手獅舞,江寧的萬安臉子會,與高淳大馬燈類似的中馬燈、小馬燈。本周六,確定入選的第三批市級非遺名單將公佈。現在不妨跟著揚子晚報記者,搶先嘗嘗這道來自南京民間的“文化大餐”。通訊員 金傳春 孫樂 陸軒 楊軍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薛玲
  工藝美術篇
  畫石:利用石頭原形進行藝術再創作
  南京有自然生成石頭藝術品——雨花石,也有藝人們的加工創作——南京畫石。“歷史上這些民間藝人主要生活和分佈在南京的十里秦淮、方山、棲霞、竇村一帶。”秦淮區文化局相關人士說。
  藝人們利用南京地產的石頭造型,基於原型、原色、原有的紋理,通過設計、勾線、設色、描繪、上光等工序進行創作。畫石藝術的色彩通常是百姓所喜歡的大紅、大綠以及金色、黃色等喜慶色彩,色調鮮明亮麗,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一見鐘情的藝術效果,通常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南京畫石的創作題材,主要是民間所喜愛的人物如佛像、鐘馗、阿福等,還有百姓所喜歡的動物吉祥物,造型如:魚、虎、蛙、鷹、熊、龜等。“早年間,畫石作為雅緻的禮品。”
  南京現在的畫石藝人是年過五旬的吳超,他在秦淮區文化館工作,是國家高級美術師,還被聯合國授予“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他已經創作畫石藝術近20年,“得意之作”近千件。還在東水藝苑社區開了一個藝術館。
  銅雕:這一傳統技藝在全國系“獨苗”
  銅雕,即以銅為材料進行雕刻的工藝,它的藝術淵源可追溯至夏商周的青銅器。秦淮區文化局相關人士介紹,銅雕分為兩類:一是銅刻,即在平面銅材上進行平面刻畫,題材有繪畫和書法等也稱手工銅版畫;一是圓銅雕,是用銅材進行立體雕鏤,題材有人物、動物、幾何圖形等。南京銅雕以後者為主。“因為銅的硬度比較低,銅雕就是在原料上進行雕刻。南京銅雕在全國有著獨特的地位,是國內唯一傳承這一傳統技藝的地區,影響極其廣泛。”
  2004年的全國美術展上,南京銅雕大放異彩,這背後是南京四代銅雕藝人的堅持。“清末民初,一位名叫朱秀庭的手藝人就在南京從事銅印雕刻了,尤其擅長製作銅印和銅鈕。現在南京的兩個銅雕藝人主要是他的第三代徒弟‘50後’萬里進,和第四代徒弟‘70後’ 雷洪濤在做。”
  雖然是“獨苗”,南京銅雕傳承形式也比較嚴峻。“主要是創作規模日益縮減、傳承人存在著老齡化嚴重、技藝後繼無人的現狀,急需政府的大力扶持。”
  戲劇舞蹈篇
  竹鎮手獅舞:春節走村串戶演出成一景
  在六合竹鎮的不少傳統活動中,常常能看到手獅舞的表演。舞龍舞獅的表演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而竹鎮的手獅舞又有何獨特之處呢?至今有200多年曆史的竹鎮手獅舞,至今仍保持著古老的純手工製作工藝,或大或小的獅子全部是由竹子和鐵絲製成,外邊用宣紙裱糊,在舞獅師傅的手裡,這些獅子可以撓癢、啃癢、狂歡……活靈活現。在清代,竹鎮周邊的來安、天長和六合縣衙,每年都要請竹鎮手獅到縣衙大堂表演手獅舞。竹鎮地區有上燈元宵落燈面的習俗,每年正月十二開始朝廟,十三正式上燈,十五正燈,十八落燈,手獅就會在竹鎮徐松茂廣場(如今民族廣場)進行表演,場面熱鬧非凡。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二師師長羅炳輝在竹鎮建立抗日根據地,為了抗日組建了文藝宣傳隊,以唱歌、手獅、高蹺等形式發動群眾支持抗日,竹鎮手獅舞在宣傳抗日方面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解放後竹鎮手獅舞仍然活躍,尤其是在春節期間,走街串戶,竹鎮地區許多老少都會玩。1959年還曾應邀參加南京市政府慶祝國慶10周年慶典活動,後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廢除。
  現如今,竹鎮手獅舞又得到了恢復與發展。竹鎮文體服務中心製作了手獅12個,4個頸圍45釐米的大手獅,8個頸圍35釐米的小手獅,組建了一支表演隊伍。手獅舞這一古老藝術重新煥發生機,為傳承發展民間文藝,促進本地旅游、商貿、娛樂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萬安臉子會:源於宋朝,紀念梁山好漢
  江寧區湖熟街道萬安村的“萬安臉子會”是一種大型民間集體舞蹈。相傳該舞蹈起源於宋朝末年。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二湖熟龍都東獄大廟廟會時隆重上演。舞蹈是根據天庭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化身為水泊梁山108將的傳說,用紫檀木精工雕刻、彩繪成36天罡星的臉譜。據傳,當時看到頂禮膜拜也無法感動上蒼,美好的心愿得不到回報,依舊是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水泊梁山好漢故事的流傳深深觸動了他們,他們不再信神拜佛,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這些英雄好漢身上。
  廟會時,在鑼鼓、旗舞、扇舞、傘舞及疊羅漢表演的的伴奏及點綴下,表演者將臉譜戴在臉上(臉譜背面橫插一小竹細竹,由表演者咬在嘴裡)進行表演,遂稱“臉子會”。每逢出會日,參與者約有100到200多人,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在當時名噪一時,方圓幾百裡享有盛譽。
  從清末開始,臉子會的主辦就由當地戴、謝、王三姓主持。江寧區文化館陳館長告訴記者,目前傳承人中年紀最輕的都有68歲了,屬於瀕危非遺項目。“如果入選市級非遺,我們也希望臉子會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高淳“中小馬燈”:並非大馬燈的“兒孫”
  除了國家級非遺的東壩鎮大馬燈,高淳區還有“中馬燈”與“小馬燈”,仿佛是祖父孫三代。“不過三者沒有承接關係,都是以馬燈道具的民間舞蹈。”
  中馬燈在椏溪鎮金山下自然村。這裡曾是岳飛抗金的古戰場,椏溪鎮保存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城遺址,即為岳飛抗金遺址。從明代開始,村民們根據岳飛抗金的事跡自編自導了中馬燈。金山下中馬燈由樂隊和舞者組成,表演人員有60多人,主要表演者16人,一人配一馬,其中樂隊7人。頭馬以金兵為主:金兀術、小牛、金彈子、哈迷蚩、大韃子、小韃子、大韃婆、小韃婆;二馬以岳家軍為主:岳飛、高寵、張顯、王貴、何元慶、岳雲、牛皋、小牛等。演員們手持相應的兵器,策馬交鋒,再現了岳家軍大戰金兀術的戰鬥場景。
  小馬燈在椏溪鎮躍進村,起源於明朝末年,由於在明朝末年遭受嚴重的乾旱,村民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便興辦了小馬燈。該舞蹈由8歲至12歲的孩子組成表演隊,總共有30多人扮演歷史名人等人物,用走陣圖的方法進行表演,同時配備鼓、鑼、鏘、長喇叭等樂器。明朝末年西舍小馬燈的創始人已無法知曉,直到民國初期才有記載。自民國晚期直到2011年,在此中間停止表演70多年,2012年在當地老藝人的指導下,經搶救重新恢復表演。
  “三個項目都在高淳椏溪國際慢城區域,當地將通過非遺項目展演,提升慢城文化內涵,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高淳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汪士延說。
  民間故事篇
  棲霞山千佛岩:最後一尊是石匠
  棲霞山上的“千佛岩”享譽世界,其中有一尊像一手拿著鑿子,一手拿著鎚子。據說,這就是那個雕刻千佛岩的石匠。南朝時,皇帝來到棲霞寺敬香,就在菩薩面前許願,要在棲霞山鑿一千尊佛像。棲霞山腳下有個石匠,手藝無比高強,被委以重任。
  從此以後,石匠就整日整夜不停地乾,還差一尊時,太監趕來告訴他期限已到了,明天皇帝要親自來朝拜石佛,一千尊石佛一定要在天亮前鑿好。果然在當夜他就把最後一尊石佛鑿成了。哪曉得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那鑿好的最後一尊石佛不見了。當皇帝就要跑向最後一尊石佛時,石匠急了,急忙一手拿著鎚子、一手拿著鑿子,跳進了最後一個石窯,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皇帝叩了九百九十九個頭,早已昏頭轉向了,見還有一尊,又撲通一聲跪下叩了個頭,朝拜完一千尊石佛就回宮去了,後來石匠就變成了最後一尊石佛。
  梁祝傳說:可能來源於高淳
  梁祝的凄美愛情家喻戶曉,這個傳說的起源,也被各地爭搶,但並沒有確切的“戶籍”。高淳此次將當地傳說“華山梁祝”申報市級非遺,是因為通過考證,梁祝故里可能就是高淳。
  汪士延告訴記者,胡適在北京大學的學生顧頡剛經過多年研究,認定南朝民歌《華山畿》是梁祝原型。一方面,《華山畿》歌詞“開門枕水渚”、“淚落枕將去,身沈被流去”、“牽牛語織女、離淚溢河漢”、“相送勞勞渚,長江不應滿”完全符合高淳的水文化景觀;另一方面古漢語研究證實“華”與“花”是一對通假字,“畿”則是指國都附近的地方。“高淳花山之麓的固城,曾是楚國行都的所在地。從而斷定《華山畿》中的華山就是高淳的花山。《華山梁祝》中所搜集記錄的山歌則進一步說明瞭,高淳是吳歌《華山畿》的發祥地。”
  “華山梁祝”在高淳民間口口相傳,而且形成了山歌,例如在梁祝對唱中,祝唱:“一腳深來一腳淺,正好淹到口子邊。”梁唱:“明明淹到大腿邊,為何說淹到口子邊?”梁唱:“游來一對大白鵝,水淺水深問白鵝?”祝唱:“後頭母鵝叫哥哥,前頭公鵝就是你這獃頭鵝。”“這些歌詞具有高淳方言特征。”汪士延說。
  六合龍袍:地名來源有四種傳說
  說起六合的龍袍,不少人腦中閃現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那香氣撲鼻的蟹黃湯包。已有100多年曆史的龍袍蟹黃湯包,始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它的由來據傳與乾隆相關,而龍袍的得名,其中一種說法也與乾隆相關。
  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逢經龍袍,品嘗了鄉民們特地為其製作的蟹黃、蟹肉餡包子後龍顏大悅,連聲贊美“好吃、好吃”,鄉民們從此便把這種包子稱為“乾隆湯包”。清朝末年,一位陶師傅在繼承了“乾隆湯包”傳統工藝的同時進行再加工,使湯包味道更佳,後更名為“蟹黃湯包”。以蟹黃湯包著稱的龍袍,位於六合區東南角,與南京棲霞山隔江相望,據傳龍袍因轄地有一龍袍圩而得名,龍袍圩又得名於龍袍洲。那麼,龍袍洲又是因何得名的呢?龍袍這一地名的來歷有四種說法,其中之一仍與乾隆有關。曾多次下江南的乾隆,有一年在仲春登上了棲霞山峰頂,遠眺江北的瓜埠烏龜山,後又登上了大木船,向江北駛來。不料船航行至江中時突然狂風四起,巨浪翻滾,乾隆在驚恐中解下身上的玉帶拋向空中,止息了狂風,又脫下龍袍撒向江面,鎮住了巨浪,終於化險為夷.順利地攀登上烏龜山,飽覽旖旎的風光去了。江中流砂經過長久沉積,落玉帶的地段成了玉帶洲,落龍袍的地段成了龍袍洲。
  第二種說法是,在元朝末年,因長期沉砂淤積,在瓜埠以南的江邊長出一大片蘆葦洲來,起初並無命名,後來百姓在江邊洲灘上發現了被朱元璋派人暗殺淹死的小明王韓林兒的龍袍和玉帶。人們便把今划子口河東側的洲灘叫做龍袍洲。西側的洲灘叫做玉帶洲了。
  第三種、第四種只有龍袍的傳說。第三種是,當年劉秀為躲避王莽的追殺,騎馬逃離河南,穿過安徽來到江邊,乘一小船沿江東下,眼看王莽的戰船快要追上來了,劉秀靈機一動,迅速脫下戰袍擲於江中,江中立時長出一個龍袍洲來,擋住王莽的追船。待王莽繞過洲來,劉秀的小船已遠去了。
  第四種說法是,當年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垓下一仗失敗後退至烏江,江中一漁夫欲渡項羽,但項羽自覺無顏去見江東父老.將坐騎烏騅馬托漁夫送到江東,自己脫下戰袍向空中一甩,又揮劍迎向追來的漢兵。這期間狂風大作,將項羽的戰袍裹挾得直飛,飛過烏江,飄過長蘆和瓜埠山,落到棲霞山北面的長江中,江中遂長出一個龍袍洲來。
  >>>鏈接
  南京市級以上非遺已達150個
  “第三批市級非遺確認後,南京全市市級以上非遺項目達到150個左右。這一批的最大特點是,大量增加了民間文學與傳統醫葯的內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兩項內容此前數量很少,例如民間文學前兩批總數才不到10個。“傳統醫葯的保護現在也上升到‘非遺’高度,此次推薦的5項都是‘治小病’,但與生活密切相關。確立非遺項目就意味著落實到人,特別是製作中藥的藥工,現在非常稀缺。”
  市非遺中心表示,此批非遺項目公佈後,很快就會確認相應的傳承人名錄。根據相關法律法規,60歲以上的實際傳承人,每年有2000元的項目資金補助。
  推薦入選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括號內表示保護地區或單位)
  新增市級名錄為27項
  1、民間文學13項:“黃天盪的故事”(六合區);“龍袍玉帶的傳說”(六合區);“棲霞寺石匠成佛的傳說”(棲霞古寺);“大報恩寺的傳說”(秦淮區);“江南貢院的故事”(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烏衣巷的故事”(秦淮區);“桃葉渡的傳說”(秦淮區);“沈萬三的傳說”(秦淮區);“胭脂井的傳說”(雞鳴寺)“華山梁祝的傳說”(高淳區);“東山再起的傳說”(江寧區);“湯山溫泉的故事”(江寧區);“牛頭宗的故事”(江寧區)。
  2、傳統舞蹈3項:“葛塘三花舞”(六合區);“中馬燈”(高淳區);“萬安臉子會”(江寧區)。
  3、傳統戲劇1項:“南京提線木偶”(秦淮區)。
  4、傳統美術3項:“南京風箏”(秦淮區);“南京畫石”(秦淮區);“南京銅雕”(秦淮區)。
  5、傳統技藝1項:“徐氏毛筆製作技藝”(徐老三文化用品經營部)。
  6、傳統醫葯5項:“金陵瘰癘診療術”(江北人民醫院);“火罐療法”(六合區中醫院);“金陵楊氏中藥炮製技術”(南京諾宇醫療服務有限公司);“金陵洪氏眼科”(市中醫院);“金陵中醫推拿術”(市中醫院)。
  7、民俗1項:“南京吆喝”(秦淮區)。
  擴展名錄為8項
  1.傳統舞蹈5項:“手獅舞”(六合區);“麻雀蹦(龍都娃娃鼓)”(江寧區);“跳五猖”(高淳區);“小馬燈”(高淳區);“龍燈(長蘆龍燈)”(六合區)。
  2、傳統美術2項:“象牙雕刻(南京仿古牙雕)”(南京市德裕堂工藝禮品加工廠、南京市江寧區中幫雕刻工藝廠);“木雕(高淳木雕)”(高淳區)。
  3、傳統技藝1項:“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南京和興板鴨有限公司)。  (原標題:梁祝傳說,可能來源於高淳一首山歌“華山梁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l14dlgzx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